欢迎光临GGAMen游戏资讯




造假使用体验,谈社群网站最常见的“假口碑行销”

2025-08-20 216


王力宏被前妻爆出找口碑行销公司操作粉丝专页、微博赞数与评论,引发许多讨论,但没有引发轩然大波──因大家都知道这种事几乎人人在做,只是规模与执行方式差异。不管 Google 搜寻、YouTube、社群网站、Facebook 甚至部落格网站,都可四处看到假使用体验的推广文案。

如果你有 Google 产品名称找评价的经验,应该会看到有时搜索引擎会预设“产品名 PTT”、“产品名 Dcard”等关键字,也是许多人会到那些社群媒体找产品评价,也才有人用这些平台买账号做假评论、吸引他人买产品。

有些人认为口碑行销属于行销的一部分,但应该算模糊地带的地方是:“宣传没用过的东西很好”是否也是行销的一部分。在 PTT 写商品推荐文,但没有披露自己其实是收钱做业配,是否也是正常行销的一部分?这部分或许还有可讨论的地方,不过本文是区隔“假使用评论推荐”与正常口碑行销法,主要讨论造假使用者口碑行销,本文下称“假口碑行销”。

▲ 当三星 S22 还是预购没上市时,先贩售的手机壳已出现“装起来很适合”的假评论。(Source:淘宝)

由于社群网站与搜索引擎算法调整、新产品广告成效难以预估等原因,许多商家、KOL(或明星)其实对触及率、曝光度都很头痛,同时也为了取信消费者,选择用口碑行销公司在 Facebook、PTT 或其他社群网站“制造口碑”。Facebook 或社群网站常见的手法,就是创造、买假账号推文、发文、按赞制造风向;Google 搜寻最常见的手法,就是至较高价值的论坛或网站发文,由于这些论坛本身 SEO 分数较高,会收进 Google 搜寻结果,再靠一些账号回复或用看来公正的评价推文。

其实并非所有产品都能用这类方式推广,但许多厂商会选择这样做不外乎三个原因:

  1. Google 或 Facebook 广告费对他们来说成本太高。
  2. 广告需要专业人才操作,但广告投手不但难找,效益也很难评估。
  3. 这类口碑推荐对长期商品来说有很大效益,尤其很在意搜寻评价时。

当然许多大公司不但有广告预算,还能同时做口碑(或假口碑行销),因广告本身就是抢占心智的过程。许多人都认为电视逐渐式微,下电视广告没什么用,但某产品预算达一定量体时,使用电视(或 YouTuber)加上网络广告的成效,会比预算全投广告还好。换句话说,如果能让假评论扑天盖地出现各大社群网站,对消费者较容易产生信心与购物冲动。

另外,消费广告很多时候不见得是假口碑行销的唯一途径,许多艺人(不只王力宏)或政治人物也会花钱买假口碑行销,故意让许多账号(真假账号都有可能)按赞、留言,让艺人不管出事后道歉声明也好、广编代言产品也罢,台面上极受欢迎──甚至如果被记者注意写成新闻(也可能付钱操作),又是一波新流量曝光。

亚马逊大砍中国卖家事件:看评价如何影响销售

之前亚马逊大动作从网站关闭中国商家页面,就因洗评价服务严重影响亚马逊的品质,也因此去年亚马逊封掉超过 600 多个中国品牌线上商店。亚马逊历年都在调整评论政策与做法,藉以避免假评论影响到用户购买商品的体验。

由 UCLA 教授与博士生共同发表的研究“The Market for Fake Reviews”,就仔细研究过假评论的影响程度。他们发现初期制造假评论有用(评估方式请自行看文章,在此不赘述),产品推荐排名如果因制造评论提升,也会在一开始影响亚马逊物品推荐顺序。

▲ 假评论后评分值变化,红色虚线是还没假评论的数据分界。(Source:The Market for Fake Reviews)

虚假评论基本有效:开始假评论后,亚马逊评分、数量、销售数字与网站内搜寻权重显著增加,同时最后透过亚马逊验证评论(偏向真实评论)也明显增加。商家停止假评论后,负评开始增加(因真实消费者多),同时平均评分、销售数字与搜寻的排名也会逐步下降。不过假评论大都见于较没知名度的品牌与产品,作者验证资料时没看到较大的商品品牌有买假评论的迹象──或者也可能是用更隐蔽的方式操作。

对希望靠真实评论给消费者更真实体验的网站而言,这类靠真人发假评论,导致难以靠算法全面排除,对网站经营伤害极大,或许因这样亚马逊才会对中国商家痛下杀手──据 Marketplace Pulse 研究,亚马逊最佳卖家群有 40% 来自中国。

Google 使用普及化,假口碑行销运作更强大

由于台湾 B2C 电商网站两大龙头 Momo 与 PCHome 并没有评论机制,导致台湾消费者会去其他网站与论坛找评价──如 PTT、Mobile01、巴哈姆特、Dcard 等网站或社群。台湾许多做口碑行销的公司,都握有这几个网站的账号,并想尽办法边符合那些网站的管理规定,边发表不露痕迹的行销文。

但也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找到询问“哪种产品最好”的推荐文,下方留言或推文,这些推荐产品的论坛回应或 BBS 推文一旦越来越多,也有可能影响到搜寻的消费者决策。尤其这类网站因存在时间久、内容丰富(常见光是转载 PTT 内容的网站就至少四个)等原因,因此假口碑操盘者也经常选择大社群网站宣传以达成最大效益。

由于相较操作“算法难以过滤”的假评论效益看,制造假评论的成本低且风险也不高,因此许多商家宁愿用这种模式,而这些假评论、带风向的设计就这样烧向 YouTube 评论、PTT、国内知名败家网站。这些假评论也影响到 Google 搜索引擎──想买产品而搜寻的人,更容易看到正面评价。

虚假评论的法律问题在哪?

Momo 与 PCHome 之所以不愿意有消费者评分页面,除了可能不想进步、不想让消费者看到负评产品导致销售量下降,维护、辨识假评论与推荐其实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且有时反会因假评价受惠。某些拍卖网站有专门替产品刷评价的服务,因此有评价的电商网站,也需要睁大眼睛自己评估评价的真伪。

公平交易法有所谓的“不实广告”罚则:“事业不得在商品或广告,或以其他使公众得知之方法,对于与商品相关而足以影响交易决定之事项,为虚伪不实或引人错误之表示或表征。”这个罚则主要就是针对假评论产生,就连代言者也需要负担相关责任。虽然有罚则,但实务举证非常困难,你很难说那些铺天盖地的使用者没有用过产品,除非你能举证那些推荐者是恶意造假──虽然几乎不可能办到。

实务举证困难,是造就这类风气难以改善的原因。 这部分如果要靠科技过滤,以目前的技术来说难度相当高。换句话说,我们只能靠自己去辨别这些讯息的真伪,还有就是希望那些收钱推荐产品的 KOL,能够更有良心的推荐商品。换句话说, 在我们还不知道如何改善或打击虚假网络评价的问题时,完善的退货机制就是我们对不实广告与假口碑行销的最后一道防线。

(首图来源:shutterstock)

2022-03-07 22:16:00

标签:   游戏头条 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游戏财经 新闻网 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ggamen ggamen游戏新闻网 科技新闻网 新闻网 ggamen游戏财经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游戏头条 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网 新闻网 ggamen游戏财经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游戏头条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