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GGAMen




手机的互动界面,一定得靠正面屏幕吗?

2025-09-19 210


如果从 1973 年算起,手机陪人类走过几十年,或许比你我都年长。

人类操控手机的主要界面,在这几十年从实体按键变成屏幕,但你有没有想过,离开屏幕,用其他形式与手机互动呢?

先不管你有没有想过,总之手机厂商已开始尝试了。

例如 vivo NEX 3、小米 MIX Alpha 等,中国手机品牌要么拿出量产机,要么展示工程机或概念机,无一例外将屏幕显示区域延展到侧面,同时增加手指的操控角度。

大家取了好听的名字──瀑布屏幕(Waterfall Display),实际上是曲面屏幕的进阶版。以华为 Mate 30 Pro 为例,屏幕侧边弯曲度达 88°,正面视角几乎看不见边框,同时华为取消实体音量键,转而用敲击侧边屏幕,以叫出音量条的方式进行音量调节。

▲ 华为 Mate 30 Pro。(Source:科技新报)

尽管这种变化需要使用者慢慢适应,但都透露一个讯息:大家不满足与手机的互动界面只有正面屏幕,正在尝试延伸到边框(屏幕)。为了拓展使用者与手机的互动界面,其实已努力了很长时间。

手机背面的触控板

早期智能手机时代百花齐放,出现过形形色色、令人眼前一亮的设计,且辨识度极高,不像现在的手机产品如此高度同质化。

例如翻盖、滑盖手机,当时是功能性体现,且兼具机械美,但受限于技术瓶颈,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大部分都在手机背面尝试。

Motorola ME600 便是一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翻盖产品,由于独特的向后翻盖形态,称为“后空翻”。折叠状态下,ME600 的正面是屏幕,背面是全键盘──摄影镜头和闪光灯一个不少。当手机展开 180° 之后,屏幕和键盘便处于同一平面了。

此时屏幕的背面,也成了人机互动界面。Motorola 在这片空旷平面放置一块触控板,你可以一边若无其事地浏览正面屏幕,私底下悄悄用握住手机的手指在触控板滑动、双击选定等操作。

当时看起来这设计似乎很酷,实际上操作却并不那么方便。Motorola 只在接下来几款手机使用这个设计,到 Razr XT910 便抛弃它。

无独有偶,近两年尽显创新力的 OPPO,起初也采用过类似背部触摸板方案,似乎是向 ME600 致敬。2013 年 9 月 OPPO 推出旋转镜头手机 OPPO N1,卖点除了顶部可旋转的镜头,背面部分也内建触控板。

触控板尺寸为 3×4cm,外观与后盖融为一体,当时一度解读为“解决使用者单手使用大屏幕手机的难题”,使用者能在后置触控板滑动、点击等操作,支援自定义叫出日常功能。

▲ OPPO N1。(Source:Maurizio Pesce from Milan, Italia [CC BY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可惜的是,触控板的实际使用频率并不高,使用者体验也说不上好。到了 OPPO N1 mini 便取消后置触控板设计,这也是 OPPO 创新技术为数不多、昙花一现的功能。

尽管这些尝试都失败了,可是对手机发展来说是件好事。

把指纹模组放到后背去

现在来看,后置指纹辨识模组或许是利用手机背面最成功的尝试。

智能手机时代的后置指纹手机,仍然来自 Motorola──2011 年发表的 MOTO MB860,是笔者当时非常向往的手机。准确来说,指纹模组在手机顶部后侧边框,整合电源键,这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方法。

但由于采用滑动式指纹解锁技术,使用体验并不如人意,因此还是没能流行。直到后来,指纹技术逐渐成熟,同时正面屏幕越来越大。大众对更高屏幕占比的追求,将原本放在正面的指纹模组改到手机背面。

▲ 一加 6。

屏幕指纹还未成熟的时间里,相当大部分的 Android 智能手机都采用了后置指纹方案。它放置的位置处于手机背部上方,一定程度符合使用者握手机的姿势,并且能盲摸。

为了突出差异化,部分手机还支援在这个指纹模组做滑动、长按等互动操作,叫出常用功能。

不过从外观看,后置指纹模组做得最不违和的,还是坚果 Pro2,把指纹和锤子的 Logo 合二为一,观感非常舒适。

▲ 坚果 Pro 2 和坚果 Pro。

未来的可能性

今年涌现大量瀑布屏幕探索互动方式,最初能追溯到 2014 年的三星 Galaxy Note Edge。彼时三星推出这款一边是直屏幕、一边是曲面屏幕的手机,颠覆所有智能手机型态。三星寄望使用者利用这部分曲面屏幕,进行快捷开关操作、查看简讯通知等。

后来的事情证明那一点点曲面屏幕区域,不足以让它独立成为一块操作空间,但不妨碍三星开创曲面屏幕手机的先河,随后几年三星坚持推出两边都是曲面屏幕的手机,最终引领了潮流。

▲ 三星曾提交的曲面屏幕操作专利。

曲面屏幕最大的问题在于误触,今年曲面屏幕弯度更大,误触概率更高,vivo 选择了按压方式解决问题。

由于 vivo NEX 3 的瀑布屏幕曲率接近 90°,手握边框会直接触到屏幕。vivo 取消了机身侧边的实体按键,只留顶部的实体开关机键以备用。同时采用 NDT 的压力感测器,使用者透过按压镶嵌在外圈的压感按键,完成调整音量。

这是目前可体验到的技术,但仍有一些尚未完全开发的技术有待观察。

例如超音波技术,过去 5 年,业界对超音波技术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

2016 年,密歇根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科学系教授 Kang Shin 受《蝙蝠侠:黑暗骑士》启发,研发“ForcePhone”软件,利用手机麦克风和喇叭发出高于 18KHz、接近超音波的声音,当使用者触碰屏幕或紧握机身,会改变“声音”,麦克风感应并随后透过软件将信号转化成指令,使手机完成相应任务。例如你狠狠捏一下手机,就能呼叫 SOS。不过最终也没能落地。

近两年,终于有人成功应用在手机。例如三星 S10 系列手机的超音波屏幕下指纹辨识,以及华硕 ROG 游戏手机 2 采用超音波技术的 AirTriggers 功能。

AirTriggers 其实就是在边框两边置入超音波模组,使用者可按压边框来做到游戏中移动和攻击等操作,类似游戏摇杆的真实操作。尽管 ROG 游戏手机 2 定位是游戏较小众,但采用的超音波技术或许是人机互动的突破点。

(Source:gsmarena)

提供技术的显通科技表示,这种超音波模组技术不局限材质,无论玻璃、金属还是陶瓷机身,都能适应,也意味着理论上除了边框,手机能突破屏幕,让其他部位也能在超音波技术的加持下成为互动区域。

从技术角度来看,当前业界要求越来越高屏幕占比和越来越一体化的机身,然而手机内部的空间却逐渐被越来越多零件占据,取消实体键为其他零组件让路,已然成为趋势,如果要加入超音波感应模组,体积必须够小。

我们可以自然操控手机吗?这样的互动会有学习成本吗?除了边框和背面,还有其他互动方式吗?这些都是业界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给点时间让他们去探探路。

好消息是,经过数年发展,现在手机商用的超音波技术让我们看到一点希望,至少满足日常使用,相比 3 年前的超音波指纹技术成熟多了。

苹果取消 3D Touch 关闭屏幕多方互动的窗口,超音波会不会打开下一道多方互动的大门呢?

(本文由 PingWest 授权转载;首图为三星 Galaxy S10;来源:Flickr/Kārlis Dambrāns CC BY 2.0)

2019-12-03 16:15:00

标签:   游戏头条 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游戏财经 新闻网 科技新闻网 科技新闻 ggamen ggamen游戏新闻网 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网 新闻网 ggamen游戏财经 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游戏头条 ggamen ggamen游戏新闻网 科技新闻网 新闻网 ggamen游戏财经 ggamen科技资讯头条 ggamen科技 ggamen科技资讯 资讯头条 游戏头条
211